股市去杠杆 3个月就清盘,新基金太难了
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3748.18万元,占总成交额9.64%,游资资金净流入789.07万元,占总成交额2.03%,散户资金净流入2959.11万元,占总成交额7.61%。
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1.04亿元,占总成交额35.5%,游资资金净流出5319.99万元,占总成交额18.15%,散户资金净流出5085.22万元,占总成交额17.35%。
半个月时间,两只公募基金接连宣布发行失败。
11月30日,中信保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旗下中信保诚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未能满足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该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12月13日,东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截至12月12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东方鑫裕稳健一年持有期混合未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募集备案的条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5日,今年年内发行失败的基金已扩容至14只,年内发行失败的基金数量已和去年全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不少新成立的基金在成立后规模迅速缩水,甚至有基金存续时间仅3个月就走向清盘。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居民养老的重要工具。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突破32万亿元。
新发基金夭折频现,传递出怎样的市场信号?
募集期夭折
对于新发行公募基金来说,募集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基金后续的规模和投资能力。
基金募集期为基金公司提供了筹集初始资金的机会,只有在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后,基金才能按照预定的策略进行投资运作。
排排网财富研究员卜益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发行公募基金的认购主要受到市场行情、基金公司市场认可度、基金经理口碑、营销策略以及产品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基金发行失败,深入看往往面临三方面原因:其一,细分领域行情表现欠佳,投资者信心不足;其二,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使得投资者难以区分,缺乏吸引力;其三,基金公司品牌影响力或者基金经理口碑力不足,投资者认可度不高。”卜益力解释。
根据上述两份基金的《基金合同》,二者的备案条件为“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3个月内,在基金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
查阅招募说明书,两只基金申购的数量限制均为1元,所以二者募集失败的原因大概率都是募集金额没有达到2亿元的标准。
公开资料显示,中信保诚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基金在2024年4月1日获得证监会准予注册的批复,直到9月30日才开始募集。据监管规定,基金管理人应当自收到核准文件之日起6个月内进行基金份额的发售,换句话说,该基金堪称赶在证监会批文过期前“压哨发行”,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相似的是,东方鑫裕稳健一年持有期混合的注册早在2021年3月就已获得证监会批复,但直到今年3月才取得延期募集备案的回函,并于9月13日开始募集。之后还经历过一次延期,10月18日,东方基金曾公告称,将该基金募集期延长至12月12日,即便如此也还是未能募集成功。
新发基金入市,的确要面临不小挑战。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员金睦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没有过往业绩参照,投资者对新基金的要求往往更高,销售渠道对基金募集期产生的作用也相对较大。
“投资者需要花费时间来理解新发基金的投资策略和范围,包括资产类别、行业偏好、投资风格、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等,投入的研究成本相对更高,也比较依赖基金公司的市场营销和业务开发能力。”金睦人解释。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发现,按照此前趋势,一些较为小众的、专注于特定主题策略的窄基基金是公募基金中募集失利产品的常见类型,比如“粮食产业”“气候变化”等主题。而中信保诚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基金属于科创板100指数相关的宽基基金,覆盖面更为广泛,这一类基金募集失败在此前并不多见;东方基金的这只新基金则属于混合型基金,同样不是冷门的基金类型。
而从时间来看,中信保诚、东方基金的两只产品发行起始时间分别是9月30日、9月13日,叠加彼时A股市场的表现,公募基金费率持续调降、降低基民购买成本的背景下,理论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发行优势。
新发基金募集失败的具体原因有哪些?中国新闻周刊向中信保诚基金、东方基金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热度仍未恢复
在一定程度上,新发公募基金的冷热可以反映市场情绪。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2023年新基金发行份额仅为1.15万亿份,是近五年最低水平。2019年至2022年,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分别为1.42万亿份、3.08万亿份、2.95万亿份、1.49万亿份。
与之对应,2023年募集失败的基金数量达到了15只,2022年达到了24只。在基金密集发行的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募集失败的基金数量分别有19只、25只、33只。
而今年基金市场的总体表现,延续了2023年的趋势,并没有真正“热”起来。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12月1日,2024年以来全市场共有1024只基金发行,发行份额突破10343.30亿份。
上海橘涞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清判断,当前市场环境下,市场波动与不确定性仍然是对新发基金募集结果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建议在产品设计战略方面长期规划,减少短期行为,并增加降费让利等惠及投资者的措施”。
的确,新发基金频频“出师不利”,其实也更进一步反映出了当下公募基金市场的激烈竞争。
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规模已从2018年底的5153只、12.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12169只、31.58万亿元。以此计算,近六年来,公募基金数量增长超136%、总规模增长超144%。
进入“万基”时代,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们面临的挑战也更大了。
金睦人指出,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爆发的同时,激烈竞争带来的同质化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也导致一些新发基金即便是主流赛道,也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基金公司需要提供具有差异化和特色的产品”。
同质化的最直观数据,是由于份额连续不足导致的基金清盘现象大幅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年内清盘的股票基金达到78只,这一数量在公募基金史上堪称罕见。近年来,股票基金历年清盘的数据明显上升,2020—2023年清盘数量分别为40只、39只、58只、63只。
即便成功越过募集期的份额门槛,新发基金也要面临管理挑战。比如,国联基金旗下7月16日成立的国联先进制造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从成立到清盘甚至仅仅存续约3个月。
新基金发行受挫,实际上也是基金产品供需两端博弈的动态体现。“募集端的失败或是份额不足基金的清盘,可以理解为市场的新陈代谢。投资者们用脚投票,让不具竞争力的基金淘汰,去芜存菁,优胜劣汰,才能选择出可以真正接受市场检验的产品。”金睦人说道。
改变信号出现?
可喜的是,基金市场的改变信号已经出现。
王文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以来基金发行呈现“前低后高,逐步回暖”的状态。特别是在“9·24”行情以来,股市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投资者入市积极性高涨。
刚刚过去的11月,成为2024年下半年以来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最高的一个月。Wind数据显示,11月份全市场共发行基金数量为98只,发行总份额1474.16亿份。基金发行数量环比上升78%,发行总份额环比大幅上升342%。
进入12月,仍有近百只基金蓄势待发。Wind统计显示,截至11月30日,2024年以来已审批待发行的基金还有109只。
“从市场行情来看,市场赚钱效应增强时,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投资意愿增加,会更倾向于采取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反之亦然。”金睦人解释。
行情回暖之外,更重要的是基金行业由内而外地持续改善。在王文清看来,基金管理人更应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努力设计对投资者更加友好的产品结构,满足“改善投资体验、提高投资收益”的基本原则,这也是破解产品同质化难题的不二法门。
“产品方面,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多元需求,进行响应产品创新与改良,增加产品线。比如当前,ETF、REITs、QDII等类产品一直备受业界关注,这些产品扩展了可投资的资产品类、扩大工具型产品的应用面。”王文清说道。
以持续扩容中的REITs产品为例,目前市场已拥有逾50只REITs基金产品,2024年内上市和即将上市的产品就有近25只,数量和规模均远超往年。
在极力提升投资业绩、不断丰富完善产品之外,提升基民们的信任度也颇为重要。
王文清直言,近年来由于基础市场的原因,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整体业绩不佳,投资者的热情和信任度降低,认购意愿处于低点,这也为新基金的发行带来了一定阻力。
“为什么基金亏钱了,基金公司还能收到很多管理费?”“大盘指数回来了,基金怎么还没涨回来?”类似吐槽在社交平台比比皆是。历经此前部分赛道的亏损行情后,基民们越来越冷静了。但过往个别渠道在销售基金时对于产品的风险匹配、风险适当性教育的缺乏,客户购买基金后期望值过高带来的负面反馈没有完全消除。
行业也在做出改变。自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后,公募基金降费接连落地,大部分新上市募集的基金费率也低于平均标准。
据天相投顾数据,2024年上半年,基金公司的基金管理费、托管费收入分别为604.09亿元、134.51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701.16亿元和147.19亿元分别下降了13.84%和8.61%。
当然,公募基金市场的全面回暖,需要的是一场“双向奔赴”。
王文清指出,基金投资者教育与陪伴应该成为行业发力的重点之一。如基金投顾对全行业产品的解读、定期策略与操作分享等,让投资者真正树立科学、正确的资产配置理念。
“在市场情绪不稳定的环境下,加大对中长期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产品的布局,让投资人获得收益,真正增加获得感,才能提升对基金投资的信任度。”王文清说道。
参考资料
《指数基金今年发行火热 为何这只宽基产品募集失败?》,2024-12-01,每日经济新闻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破万亿份 被动指数型基金发行火热》,2024-12-05,新华社
《迷你基金何去何从,公募面临两难抉择》,2024-04-29股市去杠杆,每日经济新闻